Skip to main content
头部广告图片
  主页 > 意甲

帝国衰落,但棉花仍然繁荣

2024-05-02 浏览:

步骤1:访问「开元游戏大厅app」官网首先, 打开您的浏览器, 输入「开元游戏大厅app」的官方网址(http://kaiyun6868.net)。您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搜索或直接输入网址来访问。

“镀金”棉

在网红历史书《棉花帝国》中,美国历史学家斯文·贝克特教授描述了这个全球植物纤维网络的形成过程,并将棉花称为第一个全球化商品。 贝克特忽略了黄金在世界范围内的开采和流通早于棉花。 不同的是,棉花的产业链更长,参与生产和流通体系的人员也更多,因此也获得了“白色黄金”的称号。

洁白柔软的棉花,孕育了充满血腥与战争的扩张,凝结着贪婪与梦想的投机。 从臭名昭著的大西洋三角贸易到美国南北矛盾尖锐的关税政策,从工业革命带来的“织布机战争”到圣雄甘地画着印度国旗的手纺轮,故事棉花是历史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全球每年的棉花贸易量约占全球产量的三分之一。 世界主要出口国美国、印度和巴西的出口正在增长,巴西越来越多地向南亚和东亚供应棉花。 相比之下,澳大利亚的出口则大幅萎缩。 需求方面,来自中国的进口减少,但来自越南和孟加拉国的进口增加。

发展经济学的经典范式试图回答一些国家为何发展落后以及落后者是否有机会迎头赶上的问题。 阿明的依附论和沃克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都建立在全球垂直分工的基础上,而这种国际分工的最初粘合剂就是棉花。

作为一种商品,追踪棉花的流动有助于理解现代社会的潜在经济逻辑及其所承受的巨大不平等的根源。 棉花连接不同的大陆,形成了一个由土地、劳动力、运输、生产和分销组成的全球网络。 这个网络看似将各方带到了一个统一的平台,推动了新的经济秩序的出现,但实际上却带来了利润分配的巨大差异。

1841年,利物浦棉花协会在英国成立,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全球棉花贸易的重要枢纽。 它成为棉花帝国的首都,将美国、非洲和亚洲的棉花种植者与欧洲制造商和全球消费者联系起来。 那时的利物浦不仅拥有让织布机轰鸣的力量,还利用全球棉花定价权打造了其坚实的铁王座。

与其他商品一​​样,生产国和定价国在全球商品体系中在地理上是分开的。

1870年左右,贸易变得高度抽象化和标准化,导致标准合约的制定使产品金融化,棉花期货产品取代了现货棉花的交割。 此举原本是为了大幅降低交易成本、规避风险、锁定利润,但实际上却让更多的利润从种植环节流向了交易环节。

从此,纯白的棉花被涂上了金融的色彩。 棉花不仅是需要坚船利炮才能破开的国际市场,更是打造多空对决的统一市场。

柔软而锋利

保卫棉花帝国首都利物浦的英国被认为是那个时代的最大受益者。 毕竟,工业革命从那里开始,日不落帝国的雏形在棉絮般洁白的云海中逐渐成型。 但这种宏大的宏伟只说对了一半。 诚然,英国成为棉花网络的最大受益者,但并不是每个英国人都从中受益。 经历过“羊吃人”的英国无产阶级,不得不推开棉纺织厂厚重的大门。

柔软的棉花一旦与资本结合,就变得极其锋利,把整个世界切割成南方和北方,把一个社会分成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棉花的财富属于富人,但棉花的故事却留给了后者。

作为历史人物之一,Netflix邀请《唐顿庄园》主创朱利安·费洛斯亲自撰写剧本,打造迷你剧《英格兰比赛》,追溯19世纪末现代职业足球的起源。 发展的历史,以及背后的环境因素和社会矛盾。

棉花协会利物浦会长_棉花协会利物浦会长是谁_利物浦棉花协会

故事是,苏格兰石匠弗格森·苏特于1878年放弃工作,南下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纺织小镇达文,为拥有该镇纺织厂的达文足球俱乐部工作。 在踢足球的同时,他的另一个身份也是一家纺织厂的工人。

达尔文位于棉花帝国首都利物浦东北50多公里处。 它是棉花帝国的一个重要城镇。 那里的纺织厂和纺织工人都是棉花产业链上的螺丝钉。 纺织工人每周必须工作六天,每天工作十二到十三个小时。 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在周末观看自己球队的比赛。 由纺织工人组成的达文团队也带有棉花帝国时代的印记。 其队徽的拉丁语含义是“没有劳动,就没有成果”。

产业链的兴衰

生产规模效率的提高和流通成本的降低是全球市场形成的条件。 运输成本降低,专业化分工细化,全球棉花供应链已经形成,不同国家在这个链条上都有自己的位置。 而且这个位置并不是固定的,会升降。

由于奴隶制满足了廉价、劳动密集型棉花种植的需要,美国在19世纪成为全球棉花种植中心,棉花一度是美国最重要的出口产品。 在美国盛产棉花的南部各州,棉花曾一度充当准货币的角色。 各行业的贸易商普遍接受现货棉花与资金短缺的种植园主进行易货贸易。 他们需要一个活跃的交易市场来兑现棉花。

在世界各地,英国、法国和德国的纺织厂就像等待喂食的鸟儿一样,等待着船只从大西洋彼岸运来棉花来满足它们贪得无厌的胃口。 因此,1860年的美国内战极大地扰乱了当时全球最重要大宗商品棉花的供应链,其影响之大不亚于一个多世纪后在原油产区爆发的中东战争。 。

在美国内战中,位于产业链下游的北方击败了上游的南方,阻止了美国成为一个大“香蕉共和国”,但同时也将印度、埃及等推向了高潮。其他国家进一步进入原材料供应商的“生态位”。 ”。

处于供应链末端“生态位”的依附国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优势国的需求,而不是优先满足当地的需求。 在全球化的商品网络中,初级原材料供应商与贸易商之间的距离不断拉大。 印度是一个一直在下滑的国家的例子。

法国18世纪洛可可画家让·艾蒂安·利奥塔有一幅作品,名叫《穿着东方服装读书的年轻女子》。 这幅画于 1753 年完成,现收藏于佛罗伦萨的 Uzi 画廊。 画中女子所穿的衣服是用典型的印度压延印花布剪裁而成的。

印度当时是世界上最优质棉纺织品的产地。 1621 年,东印度公司从印度向英国进口了大约 50,000 件棉纺织品,这个数字在接下来的 40 年里增加了五倍。 当利奥塔完成他的工作时,棉纺织品占东印度公司出口的70%。

18世纪初,《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感觉自己正淹没在印度纺织品的海洋中。 他写道,这些纺织品“悄悄地潜入我们的家、衣柜和卧室,并转变成窗帘、靠垫,最终床上用品都是由纯棉或某种印度产品制成的。

但进入下个世纪,印度棉花产业经历了历史性的降级,从下游纺织业退却到上游种植业。 这种下降主要有两个原因:

棉花协会利物浦会长_棉花协会利物浦会长是谁_利物浦棉花协会

一是欧洲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导致棉纺生产率显着提高。 从珍妮纺纱机到走锭机,从水力驱动到蒸汽驱动,大规模的棉纺织工厂建成,成本迅速降低,不仅将印度产品挤出欧洲市场,也使次大陆本身成为了垃圾场。

第二次是美国内战。

当来自美国的原棉供应链被堵塞时,欧洲工厂需要更多的原材料来满足自己的胃口。 1860年,内战爆发,世界61%的机械主轴在英国,而控制的印度成为现成的原材料来源地。 在接下来的 30 年里,欧洲对印度棉花的消费量增加了 62 倍。

为了满足祖国的需要,印度的棉花种植面积也大幅增加。 在一些地区,三分之一的土地都种植棉花。 印度棉花出口量也从1858年的2.6亿磅增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4年的近12亿磅,其中大部分出口到欧洲。

走过十字路口

2020年10月,根据1937年电影《十字街》改编的同名话剧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这部作品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四个年轻人在十字路口的选择。 其中一个情节相当引人注目:女主角杨智英工作的纺纱厂因日本进口棉纱吃紧而倒闭,工人失业。

一百多年前,棉花被认为是中国工业拯救的希望。 棉线曾经影响了中国人最初的工业救国梦。 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棉纺织厂——上海机织厂,由李鸿章于1878年主持,1893年火灾后重建。 1895年,晚清第一状元张謇在家乡南通创办大生棉纺厂。 是中国民族工业初期最成功的棉纺织企业。

选择这条道路是出于路径依赖和历史惯性。 因为最先看西方的人发现,无论是西方英国的全球布局,还是东方日本的快速崛起,背后都有棉花财富的影子。

1896年,中国棉花工业拥有纱锭41万锭。 1908年,运转中的纱锭不足100万个。 到1925年,已发展到300万纱锭,雇用工人超过25万,其中一半集中在《过马路》的故事发生在上海。 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十多年里,中国的主轴增长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然而,中国的强国梦并没有实现,因为在四敌人包围的环境下,大国对中国的定位没有改变:产品倾销地。 1916年,美国商务部称中国为“世界上最大的棉纱市场”。

起初,中国进口的棉纱、棉布大部分来自英国和美国,列强用其产品占领中国市场。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允许外国资本在中国设厂后,列强进口资本,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在中国建厂,在当地销售,进一步将中国与全球棉花机器捆绑在一起。 到1925年,中国纺纱工业近一半的产能来自外国工厂,其中大部分是日本工厂。 外资的强势体现在“十字街”:一家中国砂磨厂因挤兑日本棉纺厂而倒闭。

棉花协会利物浦会长是谁_棉花协会利物浦会长_利物浦棉花协会

近一百年后,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中国成功跨越了十字路口,站在了新的高度。 中国连续多年成为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 中国纺织厂目前拥有全球近一半的锭子和织机,消耗了全球约40%的原棉产量。

棉织网

棉花是一门生意。 棉花行业年贸易规模约为500亿美元。 世界75个主要棉花种植国年产量为2500万吨。 这些棉花的相当一部分流入了高度专业化的国际市场。 国际棉花贸易额估计为每年180亿美元。

但棉花不仅仅是一种农作物或流通商品。 它还代表了当地的文化、生活方式和历史传统。 它还为世界上一些最贫穷或最偏远的农村地区提供基本就业和收入。 它是许多农村劳动力(包括妇女)的主要生计和收入来源。

对于一些国家来说,棉花编织的全球网络是保障基本生活的安全网,但同时也是阻碍获取更多价值的阻力网。 除非产业升级取得突破,否则很容易长期卡在生产链的某一环节。

二战后70多年来,这种产业链向上转移主要是在亚洲实现的。 日本提出“雁行模式”来解释这种跨越式发展。 东亚的中日韩相继完成升级,东南亚部分国家紧随其后,现在孟加拉国等南亚国家也进入了“雁阵”序列。

作为棉花种植的下游产业,纺纱量最大的国家大多位于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亚洲国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长期保持全球最大棉花消费国的地位。 然而,纺织工业已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风向标。 更高的劳动力成本以及更严格的劳工和环境法规促使生产逐渐从中国转移到越南、孟加拉国等其他南亚和东南亚国家。

过去10年,孟加拉国和越南棉纺厂的棉花使用量增加了约45%。 未来10年两国棉纺织业将继续快速增长。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预测,到2029年,这两个国家将合计占全球棉花进口量的40%。

尽管孟加拉国和越南的纺织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上,但一些传统的产棉国仍然只大量出口原棉。 “雁阵模式”并未在包括非洲在内的更多地区复制。 这也说明,棉纤维虽然不坚固,但棉系却坚韧得多。

附件被棉网困住

在国际贸易中,经济作物同质化程度较高的“香蕉共和国”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称呼。 然而,在温饱压力下,成为类似的“棉花共和国”仍然是许多国家实现“腾飞”之前的有限选择之一,而这种选择带有深深的殖民烙印。

许多非洲国家大规模棉花种植的历史与殖民历史密切相关。 19世纪欧洲殖民者在非洲播下了大规模棉花生产的种子,并制定政策迫使当地人大规模种植棉花。

棉花协会利物浦会长是谁_利物浦棉花协会_棉花协会利物浦会长

无论是英国、法国还是后来的德国,它们的殖民渗透都与获取棉花的努力齐头并进。 1902年,英国棉花生产者协会鼓励坦噶尼喀生产棉花,十年后,那里的棉花成为运往英国的主要产品之一。 1950年,法属赤道非洲供应了法国11%的原棉需求。

讽刺的是,从宗主国的角度来看,此举是为了实现“原料独立”,在其控制的土地上获得棉花。 然而,这种“独立”的后果是,20世纪60年代,非洲国家在政治上相继建立独立国家后,对前主权国家的经济依赖始终存在,甚至还在加深。

而且,即使价格也不再是非洲产棉国手中的武器。 尽管非洲棉花生产成本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在国际市场上,非洲棉农根本无法与美国约2.5万名棉农相比,因为后者拥有巨大的“钱能力”。 ”——美国棉花依靠巨额联邦补贴持续生产。

例如,2004年,美国政府向棉农提供每英亩230美元的补贴。 补贴总额达42亿美元,相当于非洲产棉国贝宁当年的GDP。 享受政府补贴的美国棉花大量涌入国际市场,导致全球棉价下跌。 原本成本低廉的非洲棉农受到严重影响。 例如,布基纳法索棉花丰收,但棉农损失达8100万美元。

但布基纳法索的农民别无选择,只能继续种植棉花。 目前,在非洲贝宁、布基纳法索、乍得、马里等“棉花四国”国家等许多地区,棉花种植是农村家庭和社区唯一可以开展的经济活动。 例如,棉花出口收入提供了马里50%的粮食进口费用; 在乍得,这一比例为22.5%; 在布基纳法索,不仅抵消了所有粮食进口费用,而且还有盈余,棉花出口收入已经占到该国出口收入的60%。

这是一个很好的分数,但也是一个脆弱的分数。 由于产棉国与世界体系的紧密联系,其风险暴露不断被放大。

对手非常凶猛

在几千年的市场选择中,棉花的六角通用性击败了难以打理的丝绸、耐高温的呢绒面料和舒适度有限的葛根,成为纺织行业的霸主。 但在本世纪,棉花遇到了一个强大的新竞争对手:人造纤维。

这种化学产品以一种不道德的方式逃脱了棉花及其前竞争对手的年度生长周期。 不受干旱、冰雹、霜冻等恶劣天气影响。 它还对棉花的顽固病害和虫害完全免疫。 。 人造纤维可以利用“爆炸战术”在短时间内将大量产品投入市场。 他们不仅具有价格优势,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服装需求,开发不同的专业服装材料,注重保暖性、透气性、悬垂性等。

过去几十年来,全球对纺织纤维的需求强劲增长,但大部分需求是由合成纤维满足的。 目前非棉纤维的人均消费量已超过棉花。 由于对人造纤维,尤其是聚酯纤维的强劲需求,天然纤维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目前人造纤维的出货量已经是棉花的两倍左右。

气候变化也是棉花生产的“灰犀牛”。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干旱等恶劣天气,从而可能导致主产区在某一年份出现重大减产。 技术进步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也是棉花增产最有力的武器。 生物遗传学的进步超出了预期,例如通过更好地了解棉花基因组开发出产量更高的种子。 此外,更好的害虫管理可能会导致更高的产量增长并减少棉铃虫的威胁。

在失势之后,棉花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盟友:绿色自然理念的复兴。 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近年来天然纤维的需求持续增长,体现了市场趋势向可持续理念的明显趋势,为棉纤维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随着灌溉、化肥使用和转基因技术的引入,棉花价格变得更具竞争力,而工业污染控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造纤维的生产。

利物浦棉花协会_棉花协会利物浦会长是谁_棉花协会利物浦会长

棉花之后呢?

1962年,利物浦棉花协会成立两个多世纪后,默西河上的棉花交易所大楼因生意不佳被出售——当时利物浦的人口已从一个世纪前的100万多下降到40万多。 仅仅一年后,连大楼里的红木书桌和其他值钱的家具都被卖掉了。 《棉花帝国》的作者贝克特教授将这一幕视为强大的棉花帝国终结的标志。

棉花最重要的时刻早已成为历史,棉花之都利物浦还有更多的印记将在未来半个多世纪里继续被风雨吹走。

2021年8月,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决定将英国利物浦海运码头建筑群从世界遗产名录中删除。

2004年,利物浦皇家阿尔伯特码头地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表彰该城市作为18和19世纪世界主要贸易中心之一的影响力,并表彰其开创性的码头技术、运输系统和港口管理。 象征当年辉煌的棉花交易大厦也在该区域。 被“摘”意味着利物浦连棉花帝国的最后一抹余辉都难以保留。

棉花帝国衰落了,但棉花依然繁荣,只是不再处于世界体系舞台的中心。 如今,别说改变世界格局,即使是在大宗商品领域,棉花也没有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棉花之前结束的是黄金,原油仍在舞台上翩翩起舞,人们仍在关注下一个改变世界的商品会是什么。

生产要素全球配置和全球资本交易机制的建立,必然让更广泛的人和社会纳入这一体系。 劳动力已经全球化,因此低成本的新兴市场工人正在压垮装配线上的西方蓝领工人。 另一方面,西方科技巨头控制了世界上大多数人进入信息世界的途径。 从这个意义上说,数据确实正在成为新时代的商品、新的生产资料。

历史表明:

当生产受到土地限制时,就会有地理大发现;

当劳动力限制了生产时,就有奴隶贸易来解决;当劳动力限制了生产时,就有奴隶贸易来解决。

当资本限制生产时,就会出现通货膨胀,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当技术限制生产时,就会出现技术革命,突破瓶颈;

当限制生产的是信息数据时,需要通过什么手段来打破障碍?

也许一个新的世界结构已经在酝酿之中。

相关文章